迎着上午明媚的阳光,记者慕名走进哈巴罗夫斯克一座很有名气的剧院——三位一体剧院。没有张扬的招牌,但据说这里一年上演差不多200场剧目,场场爆满,特别受年轻观众追捧。
走进剧院,并不宽敞的门厅里,映入眼帘的唯美油画和精致剧照,耳边传来的乐声与歌唱,瞬间将人带入浓厚的艺术氛围中。三位一体剧院院长马克西姆先生快步走出来,脸上带着年长者少有的一丝顽皮微笑,与记者一同走进剧场。
话题从剧院有趣的名称“三位一体”开始。马克西姆先生告诉记者:“用‘三位一体’做剧院名称,代表着他们的戏剧追求,一方面要跨越时空,过去、现在、未来合而为一,用现代元素与年轻观众真诚对话;另一方面让观众、演员、导演融为一体,演员的表演、剧情的进展与每一位观众形成情感互动,让观众离开剧院时,把幸福愉悦的情绪带回家。”
马克西姆回忆起10年前在哈尔滨参加演出的往事。他对记者说,当时,为了让哈尔滨普通市民快速认知俄罗斯风格的表演,也为了体验哈尔滨市民的口味、兴趣,剧团的演员们行走在中央大街上,即兴进行小丑表演,动作滑稽有趣,吸引很多人驻足观看、喝彩,不少人一直跟在表演队伍后面,等待看到更多的表演,甚至有人主动参与,与表演者开心互动。
马克西姆介绍,他们还在长城上表演过滑稽剧,在北京和平公园表演默剧小品。因此,他相信艺术无国界,期待着把剧院的严肃剧目,拿到中国,特别是到哈尔滨的舞台上演,进行文化与情感的交流互动。他特意准备了剧院演出的光盘送给记者,作为带回哈尔滨的礼物,其中就有海明威的名篇《老人与海》改编的同名剧作。他的一个梦想,就是带着《老人与海》这部剧,走上哈尔滨的舞台,用自己剧院的演绎,再次叩开两国间文化交流之门。马克西姆说,跨越时空、直击心灵才是真正的艺术,这种戏剧力量,可以跨越国界,与不同国家的观众进行心灵的沟通、文化的碰撞。
在马克西姆示意下,我们坐在观众席上,演员们即兴表演了几段歌舞,精心的编排、深厚而灵动的艺术功底,立刻让空荡的剧场活力勃发,也让人一下理解了,为什么这里备受年轻人的喜爱。马克西姆说,吸引年轻人来剧院,除了在歌舞、情节编排上更关注年轻人的感受和兴趣,重要的是剧院秉承的戏剧态度。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同“猫在刀片上行走”,他要求演员以尊重戏剧的态度回归戏剧本质,保持平衡态度,把更多想象的空间留给年轻人去自由感受。这种戏剧态度被形象地制作成剧院的logo印在名片上。马克西姆告诉记者,三位一体剧院每周五、周六、周日都有演出,全年演出在180场——200场之间。剧院当晚演出的剧目,是俄国上世纪30年代一位知名剧作家的经典讽刺喜剧,情节早已家喻户晓,但仍然有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愿意坐在剧院里,充满喜感地观看一个贪恋钱财的投机者的悲剧人生。马克西姆说,他愿意选择对观众精神世界更有价值的戏剧作品,呈现在舞台上。
在这个能容纳百人的剧场内,记者看到,四周墙壁仅做了简单粉刷,有一种模拟“山洞”的效果。马克西姆说:大面积留白的墙壁,任由观众信手涂鸦,即兴表达。剧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墙壁上很多留言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他们慕名而来,感受经典戏剧的魅力。走近墙壁可以看到,上面有英文、中文、日文等各国文字写下的留言,有随性而至的小画作,记者在一些中文留言中,看到了来自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龙江剧院等我省艺术团体来访者的留言。
翻开三位一体剧院11月节目单,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著名剧作《樱桃园》、根据俄国诗人普希金诗歌改编的剧作《列夫·阿涅金》赫然在列。马克西姆告诉记者,剧院上演的剧目,大多选择严肃而专业的内容,创作与表演,都是剧团自主原创。这个剧团成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马克西姆是哈巴罗夫斯克文化艺术学院的教师,出于爱好组建了一个默剧社。此后,这个业余剧团不断发展,还到德国等地演出,影响力越来越大,1993年被市政府列入财政预算单位,演职人员才开始正式有了工资,并拥有了如今的专业剧院。虽然只有十几位演员,但表演涉及了默剧、歌舞剧、舞台剧、话剧、小丑剧等戏剧各个门类,艺术功力精湛,二十多年来一直是哈巴罗夫斯克市炙手可热的剧院之一。
今年已经67岁的马克西姆,谈起戏剧和艺术两眼放光,热爱之情溢于言表。记者离开时,在剧院门厅处,马克西姆兴致勃勃地指着一幅悬挂在醒目位置的油画说,这幅名为“苦味的面包”的画作,是哈巴罗夫斯克市一位新生代画家的作品,剧院每个月都会更换一幅新生代画家的代表作品进行推介,让更多人知晓并感受艺术的魅力。在门厅处的照片墙前停留,他指着一个可爱男孩的黑白照片告诉我们,那是他8岁的留影。记者注意到,悬挂的每位演员的剧照旁,都有一幅各自儿时的照片。他笑着说,这样做,是让每个人记得对表演的热爱和初心,记得那个最初的艺术梦想。
(来源:黑龙江日报记者井洋 韩波 薛婧 陈贺)
责任编辑 :徐荣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