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协会官方网站-1929cc威尼斯

人才培养

技工人才教育如何形成良性循环

2017-03-22

  据报道,我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会议,要求贯彻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后备产业工人和高技能人才。

  我们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但不少企业却“抱着水缸喊渴”,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技工,更缺高级技工,“设备易得、技工难求”。这一问题早已引起我国国家层面的重视。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确定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是,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总体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3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8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3.5亿人次。

  可是,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社会急缺高素质技工,却没有转变为受教育者接受职业教育的旺盛需求。恰恰相反,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01.25万人,比上年减少18.5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3.0%。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656.70万人,比上年减少98.58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1.0%。而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870.42万人,比上年增加1.90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50.94%;在校生2238.50万人,比上年增加43.34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7.78%。也就是说,中职的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占高中教育的比例都下降了6个多百分点。职业教育呈现萎缩之势。

  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可以说,技工的低待遇、低地位,导致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缺乏吸引力和特色的职业教育,无法培养高素质的技工;技工素质难以满足社会对技工的需求,进一步导致技工工资待遇无法提高……我国技工人才的教育与就业陷入恶性循环。眼下的问题是,必须突破这一恶性循环进入良性循环。

  形成高级技工人才教育与就业的良性循环,关键在两方面。首先,应该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取消一系列歧视职业教育的教育管理制度与人才评价制度。我国于2014年颁布的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已明确提出取消高考录取批次,这是消除教育歧视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认真对待废除985、211的呼声。我国的各类教育,必须平等发展,才能给受教育者多元选择,如果把教育分为三六九等,不仅职业教育没出路,整体教育都会没有出路,当全社会都盯着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时,教育资源再发展,也满足不了公众的需要。

  其次,要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促进职业教育办出高质量和特色。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我国职业教育只重视规模发展,而忽视特色建设。一些地方为追求职业教育规模,甚至出现把职校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输出,办学空心化的情况。这进一步败坏职业教育的形象,很多家长不愿意送孩子读职校,不是担心其学不到技术,而是担心“变坏”、“被当作学生工”。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在于扭转职业教育办学的功利化,坚持就业导向,形成办学特色。

  客观而言,我国的高级技工工资已经不低,企业也愿意给高级技工高工资,只是由于从职校毕业的技工,根本不具备拿高工资的技能。所以,提高职校培养质量,对改善技工群体形象与地位十分重要。 来源:《北京青年报》

  同题观点

  用配套制度补缺口

  全国高级技术工人缺口1000万人,不能不说是一种忧伤,是一种遗憾。如何破解“大国工匠”制约瓶颈?人社部鼓励创办技工学校,鼓励培养工匠精神。问题在于,最终还牵涉到“愿不愿意学习”的问题。如果人们不愿意当工匠,再多技工学校也枉然,也会遭遇“教室空荡荡”的尴尬。

  高级技工缺口1000万人,更多的因素在于技工岗位还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困惑。虽然我们强调“大国工匠”,但是相应的配套制度,却没有回应“大国工匠”的“大”。“大国工匠”依然是“小工匠”而不是“大工匠”。一方面是,社会认知的“小”。大家都感觉到工匠不是好职业,大家羡慕商人,羡慕官员,羡慕这岗位,羡慕那行业,有几个人羡慕工匠的?一方面是,薪酬收入的“小”。综合而言,工匠行业整体收入还是偏低的。比如很多用工企业连技工最基本的“五险一金”都难以保证,管理层面的人收入很高,而出力流汗的技工收入并不高,不能让他们有尊严地活着。再一方面是,进步环境的“小”。无论是公职单位还是私营企业,在提拔管理层人员的时候,多会从行政管理人群中提拔,成了技术工人之后,很难在级别上成长,这也是巨大的障碍。

  去年12月印发的《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则明确,要提高技术工人的收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屡提“工匠精神”。这都是实现“大国工匠”的利好。但是,更为关键的是要让所有工匠都有尊严地活着,都看到前途和希望。

  修补“技工缺口”不能只靠“工匠精神”,谁也不能只活在精神世界里。

  郭元鹏来源:华声在线

  转变观念是“第一步”

  由于高级技工缺口导致供需关系严重失衡,技工人才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抓技工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不断提高经济待遇,都是必不可少的措施。重视技工人才,更需要从转变观念做起。

  一方面,必须破除官本位观念,树立人才平等观念。技术工人与官员相比,社会地位显得卑微。重视技工人才,必须破除官本位观念,纠正“做官才有出息、从政才是本事”,“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的偏颇认识。要认识到技术工人的技能技术也是一技之长,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技工人才与做官、与科技人才相比,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要努力提高技工人才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使技工人才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认同,增强技工人才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归属感。

  另一方面,必须破除唯学历观念,树立真才实学观念。许多人认为学历越高越是人才,低学历人员不能称其为人才。技术工人一般由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出来,学历最多为大中专,在一般人眼里,大中专学历根本就不是人才。重视技工人才,必须破除唯学历观念,要认识到学历不完全是划分人才的标准,主要还是看是不是有真才实学,是不是能学以致用。技术工人经过大量的实践磨炼,完全可以成为某个方面的实际操作能手,能够把科学技术、设计蓝图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用双手创造出非常完美优质的产品,发挥出其他人员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要鼓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报考职业技术院校,使职业技术院校受到更多学子的青睐,让更多的优秀技工人才脱颖而出,尽快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向秋来源:荆楚网

  不妨挤一挤“人才泡沫”

  人才是最核心的资源要素和生产力。近年来,人才的培养出现了严格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史上最难就业季”屡被突破;另一方面,制造业所需要的高级技工严重短缺,比如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中国仅数控机床操作工的短缺量就高达60万人,有的企业为一些高级技工岗位开出年薪几十万的高价,就是招不到人,最后不得不聘请国外下岗的高级技工。

  不可否认,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歧视,是众多家长与学生,宁可挤普通高校这条独木桥,也不愿意选择读职校从事技工的原因。当然歧视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市场导向本身出现了问题。如果整个国家对制造业都不重视,扶持制造业的所有政策都漂于空中,没有相对优越的经济待遇和政策红利,则无法产生极强的吸附力。在此,有两个例子可以佐证,一是上市公司一年的利润,可能还不及炒一两套房;二是有新闻说,某地为了吸引人才而优待名校毕业生,博士研究生两年之后就可以成为副处级干部。试想,若是技校生有此待遇,追求者岂能不趋之若鹜?

        发展职业教育,不能只是就事论事,而必须以重视制造业为前提和基础,让从业者拥有最强的动力源。人都有趋利性,若是成为高级技工,不但拥有十分优厚的待遇,还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如此,工匠精神才会有源头之水。倡导“工匠精神”,也要挤挤“人才泡沫”,不过,在市场发挥决定作用的情况下,最好的手段就是发挥市场导向的作用,以政策扶持和激励引导为前提,先让制造产业和职业教育拥有良好的政策红利、外部环境,让人获得更高的预期,工匠的短缺自会迎刃而解。(来源:黑龙江日报,记者蒋理)


(责任编辑:孙立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