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外在美”,也要“内在美”。我省多措并举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营造秩序良好、健康淳朴、文明和谐的民风乡风。
强化宣传教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推进核心价值观24字在广大农村落地生根。利用村院围栏、农贸市场、文化广场、公共宣传栏等平台和阵地,以横幅标语、宣传画、文化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让农民群众在耳濡目染中熟读熟记和自觉践行。组织“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讲进农村系列活动,广泛开展“德礼满龙江”等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致富带头人、道德模范、优秀基层干部等“新乡贤”事迹,涵育文明新风。
强化文明创建。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最美农民”等创评活动,涌现全国文明村镇68个、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兵)4644个、“十星级文明户”6300余户,成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组织开展“传立家风家训·凝聚道德的力量”主题教育活动,征集优秀家属、家训和家风故事1万多篇(条),编印了《传承·家风》一书。我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和省级文明家庭中,农村家庭占28.57%。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龙江好人评选宣传,在近两届省级和国家级道德模范评选表彰中,39名村民获得省级道德模范荣誉称号,5名村民获得国家级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十队进村屯”工程,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活动,农村群众志愿服务意识日益增强。
强化问题整治。采取建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的办法,加强村民自管自治,狠刹封建迷信、大操大办、薄养厚葬、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使村民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省委精心选派3000多名机关优秀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在8967个行政村建立村务村风监督会,组织广大村民参加“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主题实践活动,形成了“好人好事有人夸、歪风邪气有人抓”的乡风文明新气象。发挥广大农村党员特别是村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乡风民风明显好转。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边远乡镇、向村屯延伸。投资近10亿元,建设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900个、农村文化广场3145个、农家书屋(农家大院)1.2万个,在全国率先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累计投资2.4亿元,建成标准化省级公共数字文化中心1个,县市区支中心129个,乡镇基层服务点1359个,村级服务点9054个,基本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争取中央和省彩票公益金支持1.42亿元,全省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587个,乡镇覆盖率达65%。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广泛开展“金色田野”、“送欢笑下基层”和“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品牌文化活动,举办“邻居节”、“滚冰节”等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百馆千站送文化下基层”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几年来,累计为农村基层送演出、送培训、送辅导、送图书、送数字资源1.2万余场次,惠及农民群众300万人次。发掘、保护和传承村落历史传统、乡土文化、民族风情,建设了一批村史馆、纪念馆等文化场所,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雅尔塞镇雅尔塞村建立了少数民族千米文化墙,佳木斯汤原县北向阳村建设全省首个村级廉政教育场馆、北靠山村建成全省首个村级革命老区纪念馆,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建成《暴风骤雨》纪念馆,叫响了“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品牌。
培育乡土文化队伍。着眼打造农民身边不走的文化队伍,常年组织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十百千”工程和“百馆千站”文化志愿者下基层活动,加大优秀文艺创作群体、优秀民族民间文艺带头人、农村优秀文艺骨干的选拨和培训力度,每年培训骨干2万余人次,建立了一大批活跃在农村的基层文化队伍。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镇光明村组建了邻里乡亲乐队,坚持20多年进行义务演出,丰富了当地村民的文化生活。(来源:黑龙江日报,李右健记者王玮)
(责任编辑:石曦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