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协会官方网站-1929cc威尼斯

政策文件

黑龙江省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

2017-07-12

《黑龙江省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

2017年6月,黑龙江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初次审议了《黑龙江省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草案)》。现将《黑龙江省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请将意见寄送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军街26号,邮编:150001),或发送至sichulifa@163.com。

征求意见截止日期:2017年7月18日。

2017年7月10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和规范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辖区内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以及公民个人,通过和解、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公证、仲裁、诉讼等多种途径,为当事人提供便捷适宜的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服务。

第四条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遵守法律、法规,遵循公序良俗;

(二)尊重当事人依法选择矛盾纠纷化解途径的意愿;

(三)坚持和解、调解优先,多种纠纷化解途径有机衔接和协调联动;

(四)坚持政府主导、综合治理部门协调、司法引导、部门联动和社会参与;

(五)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相结合、坚持预防和化解相结合。

第五条当事人在纠纷化解活动中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如实陈述纠纷事实;

(二)遵守现场秩序,尊重纠纷化解工作人员;

(三)尊重对方当事人行使权利。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能力建设,促进各类纠纷化解组织的发展,督促各行政部门落实纠纷化解责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七条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负责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组织协调、督导检查和评估推进工作,组织建立联动处理机制,纳入综合治理目标和考核体系。

第八条人民法院应当建立健全诉讼与和解、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公证、仲裁等非诉讼纠纷化解渠道相衔接的工作制度,与行政机关、公证机构、仲裁机构和调解组织协调配合,负责效力确认、生效法律文书执行和法律指导等工作。

第九条人民检察院对轻微刑事案件、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和当事人申诉的民事、行政诉讼案件、执行案件,应当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建立健全和解程序,对能够依法通过和解解决的,可以组织当事人和解。

第十条公安机关在办理治安、交通事故、轻微刑事等案件中,对符合和解、调解条件的,可以协调当事人和解、调解。基层公安机关可以指导或者参与乡镇、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化解纠纷的和解、调解工作。

第十一条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推动设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和网络化建设,促进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相关调解组织的衔接联动,引导律师事务所、司法鉴定机构、法律援助机构、公证机构和基层法律服务所等法律服务组织参与纠纷化解工作。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负责本级人民政府行政调解、行政裁决的综合协调和指导工作,依法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开展行政复议和解、调解工作。

第十三条信访工作机构应当按照其法定职责依法解决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对正在通过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仲裁、诉讼等途径处理的投诉请求,信访工作机构应当引导信访人依法选择适当途径解决纠纷。

第十四条行政机关应当依照职责进行行政调解、行政裁决和行政复议;应当对本领域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的工作予以支持、指导和监督。职责范围内纠纷化解工作较多的行政机关可以设立专门调解机构或者建立调解平台。

法律、法规和规章授权的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应当参与调解工作。

第十五条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法学会、律师协会等组织应当依职责做好预防和化解纠纷工作。

第十六条民事商事仲裁机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对受理的案件,应当引导当事人和解或者主动进行调解。

第十七条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可以设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具有行业性、专业性以及特定类型的民事、商事纠纷。

商会、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可以设立商事调解组织,在投资、金融、证券期货、保险、房地产、物业、工程承包、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国际贸易等领域为当事人提供商事调解服务。

第十八条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健全人民调解组织,对村民、居民纠纷进行调解。

第十九条企业、事业单位可以建立调解组织,负责调解本单位的劳动、人事等纠纷。

第二十条各类调解组织应当配备符合条件的调解人员,主动参与调解纠纷。

第二十一条当事人信赖的有纠纷化解能力的公民可以志愿参与纠纷的预防和化解工作。

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等单位可以参与民间纠纷化解工作。

第三章化解途径

第二十二条鼓励当事人通过协商达成纠纷和解,和解有困难的可以请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当事人不能通过和解、调解解决纠纷的,可以通过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仲裁、诉讼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途径解决。

第二十三条人民调解组织应当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化解民间纠纷。

第二十四条企业、事业单位与职工发生的劳动、人事争议可以通过本单位设立的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也可以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或者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第二十五条律师、法律工作者和有关专家,可以接受各方当事人的共同委托,对争议事实、法律依据和争议结果进行评估,提出纠纷化解途径的建议,评估意见可以作为协商、调解的参考依据。

律师、法律工作者和有关专家,可以接受当事人单方委托,辅助或者代理其参与和解、调解。

第二十六条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与行政管理职责有关的纠纷,依法可以由行政机关调解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组织调解;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调解的,应当主动进行调解。

行政机关依职权处理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纠纷时,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可以委托相关调解组织调解。

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对资源开发、环境污染、公共安全事故等方面的纠纷,以及涉及人数较多、影响较大、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纠纷,应当依职权主动进行调解。

第二十七条对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适宜调解的案件,登记立案前,人民法院可以委托公证机构、特邀调解组织、特邀调解员进行调解。对符合立案条件,当事人明确拒绝调解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登记立案。

审理过程中,人民法院认为适宜调解的案件,经当事人同意,可以委托公证机构、特邀调解组织、特邀调解员或者人民法院专职调解员进行调解。

委托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出具调解书的,人民法院审查后依法出具调解书。

第二十八条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审查起诉过程中,对适宜调解的附带民事诉讼,经各方当事人同意,可以自行和解,也可以委托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对当事人申诉到人民检察院的民事诉讼、行政赔偿、执行案件,经各方当事人同意,可以自行和解,可以委托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第四章途径引导

第二十九条承担纠纷化解责任的组织应当鼓励当事人按照和解、调解、其他非诉讼和诉讼的顺序选择适宜的纠纷化解途径。

第三十条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可以通过建议、辅导、规劝等方式,引导当事人通过和解、调解化解纠纷。

第三十一条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受理行政裁决或者行政复议申请后,依法可以调解的,应当先行调解,调解不成的,作出行政裁决或者行政复议决定。

第三十二条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依法调解民事纠纷不成的,应当引导当事人通过行政裁决、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

第三十三条仲裁机构在仲裁过程中,应当优先组织和解或者调解。

当事人对劳动人事争议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四条公证机构对于当事人有争议的适合公证调解的事项,可以进行调解。调解成功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可以办理公证。调解不成的,应当引导当事人通过其他非诉讼或者诉讼途径解决纠纷。

第三十五条依法可以和解的刑事案件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依法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协议履行完毕的,可以在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时,提出对被告人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量刑建议。

第三十六条调解组织和调解人员对不适用调解,或者调解不成的纠纷,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依法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处理、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章效力确认

第三十七条经过调解组织调解,当事人依法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经过各方签字或者盖章确认后发生法律效力。

第三十八条经过调解组织调解,当事人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调解人员对调解过程中各方没有争议的事实,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进行记载并书面告知当事人,经当事人签字确认。

当事人就部分争议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的,调解组织可以就该部分先行确认并制作调解协议。

第三十九条调解未达成协议,但当事人之间已经就主要事项达成一致,仅就个别事项还有争议的,调解人员征得各方当事人书面同意后,可以提出调解方案并书面送达当事人。当事人在规定期限内对该调解方案书面认可的,调解方案成立;一方当事人提出书面异议的,视为调解方案不成立;未提出书面异议的,应当继续调解。

第四十条经过行政机关、公证机构、人民调解组织、商事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当事人可以共同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确认其效力。

和解协议、调解协议具有给付内容的,当事人可以共同向公证机构申请办理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公证。

第四十一条经过人民法院确认效力的调解协议和公证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和解协议、调解协议,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人民法院应当及时执行。

第六章工作规范

第四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人民团体必须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化解责任清单,明确承办工作机构和人员的纠纷化解责任。

第四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团体、媒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宣传,加深公众对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理解和认同。

第四十四条有关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加强对本系统、本单位调解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执业水平,推动调解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第四十五条人民法院应当建立诉讼与非诉讼对接平台,为化解纠纷提供服务。

调解组织可以在该平台设立调解工作室。

第四十六条行政机关对当事人提出的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行政调解申请,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征求对方当事人意见并决定是否受理;法律关系复杂的,或者涉及多个部门的,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

第四十七条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公证机构、人民调解组织、商事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等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人民调解组织、行政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不得向当事人收取任何费用和报酬。

公证机构、商事调解组织、律师事务所调解纠纷,可以按照争议标的金额或者调解时长收取调解费,但应当在受理前告知当事人并征得当事人同意。

参与纠纷和解、调解评估或者其他辅助工作的律师、相关专家或者其他中立第三方,在事先征得当事人同意情况下,和解、调解协议达成后,可以收取适当费用。

第四十八条律师和其他法律工作者代理或者参与纠纷化解时,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解决纠纷各种方式的风险和成本,不得作出不符合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的承诺。

第四十九条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期限为十五日;期满后双方当事人同意延期的,可以继续调解。

第五十条调解人员与一方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但其他方当事人书面表示不需要回避的除外。

第五十一条调解组织和调解人员对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应当予以保密。

第五十二条调解组织可以依托网络信息化平台,通过在线咨询、调解等方式,面向社会提供专业调解服务。

第五十三条调解组织在调解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邀请相关单位和人员参与调解。

第七章工作保障

第五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在预算中适当安排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补助经费和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经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五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人民团体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各类调解组织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

第五十六条鼓励高等院校或者职业教育学校开设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培训课程,培养专业化的调解人才。

鼓励社会力量开办调解人员培训机构,成立调解工作志愿者队伍,为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提供人才储备。

第五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优秀调解组织和调解人员,可以给予表彰奖励。

第八章责任追究

第五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人民团体未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责任制度,或者未履行本条例规定的其他义务,对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九条调解人员在调解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的调解组织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推选或者聘任单位予以罢免或者解聘,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一)偏袒一方当事人的;

(二)侮辱当事人的;

(三)索取当事人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四)泄露当事人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

(五)应当回避而未回避的;

(六)属于调解范围,无正当理由,拒不调解的;

(七)其他违反调解人员职业道德的行为。

第六十条人民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行政机关调解组织化解纠纷,向当事人收取费用或者以其他名义收取报酬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退还,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一条可以收费的调解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由其主管部门责令退还,并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以调解为名骗取当事人财物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理。

第九章附则

第六十二条本条例自年月日起施行。

(来源:黑龙江日报)
 
责任编辑:徐荣新
网站地图